乡土美味——煎腊肉
作者/冯德良
南方的腊肉,北方的腊肉都是腊肉。无论哪里的腊肉,都是一道特色的美食,可是做法和味道却大大的不同。
据说南方的腊肉,腌制起来相当繁琐。大都是在一年最为寒冷的一段时间(腊月)里,将生肉码进容器里,层层撒上食盐,然后在太阳下面晾晒风干,接着挂在厨房里,架上茶枝、柏枝或者松枝慢慢的熏制,待肉的外表色泽变得金*,有油汁渗出时,大功告成。经过这番操作,腊肉有了很强的防腐能力,也增添了特有的香味、风味和美味。
前些年,弟弟出差去南方,曾给捎来一方的腊肉。肉块的外表色泽鲜艳,切成薄片,试着做了几道小菜,炒蒜薹,炒青椒,炒茄子……味道醇香,肥而不腻,腊香满口,越嚼越香,食欲大增。
也许是生在北方,长在北方,从小吃惯了咱们北方腊肉的缘故吧。吃过了,尝过了南方的腊肉,虽然也感觉那南方的腊肉味道很美,但从心底里仍然觉的还是不如我们北方的腊肉香!但愿这不是地域黑。人说,童年的恨是长久的。我说,童年的喜好亦是长久的。小时候,家里煎腊肉时那独特的味道,早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大脑皮层上了,让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回忆起那时的腊肉。
过去,生活拮据,物质匮乏,缺衣少食,会过日子的家庭主妇们,往往会按照时令,蒸些榆钱,煎点洋槐花,炖白菜,腌萝卜,去调理生活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我们这里才通上了电,条件好一些的人家陆陆续续地置办了冰箱、冰柜,里面呢,也就有了些猪肉、鸡肉、知了猴的存货。想改善一下生活,犒劳一下自己,有尊贵的客人登门,或者媒人、媒婆踩着饭点来给大小子、二儿子提亲时,取出来,温水化开,或煮或炖,或煎或炒,端上饭桌,推杯换盏,笑声阵阵,来家的宾客、媒人、媒婆饥肠辘辘乘兴而来,饱嗝声声尽兴而归,客人感觉到了主人的盛情,主人也觉得自己特有面子。一时间,父母也觉的儿子的终身大事有了眉目,喜笑颜开地送媒人出门。要是自己解馋,也会心满意足。
在这以前呢,家里来了客人,只能匆匆忙忙地去集镇上买点猪肉。,一则十几里地,二则没有交通工具,大多只能步行,还有,五天一个集日,不逢集的日子一般买不到,客人、媒人们来家又往往不挑时日,极大的不便。不过,这也难不倒精打细算,会过日子的家庭主妇们。过年的时候,尽管不能买来较多的猪肉,除去待客专用的,包水饺的,仍然会挑一些剔去肋条的,略带一些廋肉丝的地方,切成长条,煮个八九成熟,捞出来,控净水,放到瓦罐里,撒上作料面儿,撒上大把食盐,放置高处阴凉处。煮肉时,八角、桂皮、草果等作料比平时要放得多得多,所以,放置一年、两年都不会变质。因为是腊月里腌制的,故名腊肉。其实,隔年的腊肉味道更美,于是,我们这里有人常说隔年的腊肉——老味儿!不过呢,一般人家的腊肉是不会放置这么长时间的,到了年关,那瓦罐里连颗盐粒儿也就没了。平时,需要的时候,拿出来一小块儿,切成薄片,挂上糊,放锅里煎至两面金*,香味儿独特,好远好远的地方都能闻得到。小孩儿嘴馋,只要是闻出这味道来自自己家里,肚子里馋虫立马蠕动,谁还有心在外面疯呀闹啊玩耍呢,跑回家里,殷勤起来,帮助母亲往锅底下填上一把柴火,拉上几下风箱,目的,不言自明,就是想让大人犒赏自己一下,给一小块不规整的解馋,仅此而已。待客人们走后,大人们再把碗盘中剩下的分给我们,有时候,还会告诉我们,腊肉太咸,小孩家吃多了不好。我们才不信呢,尽管很咸,让我们吃,不用就窝头,保准也能吃它十块八块的!儿多母苦,有时候忙碌了很久,母亲往往也不舍得尝上那么一块半块。
童年时,隔上一月二十天能吃上几片腊肉,心底就感到幸福满满,要远比现在吃上一顿“”、“”(元)的大席还要满足,君不见,宴席散后,人们打包带回的菜肴,要比大家吃到肚子里的多啊。
随着生活条件的大幅度提高,现在人们想吃腊肉易如小菜儿一碟,别说在自己家,就是在不起眼的小饭店,你也可以点这道美味,不过呢,饭店里腌制的腊肉,一般时间不会太长,也大都不一定是在腊月里腌制的,口感上和自己家的有着很大的差别。生活条件提高了,可以随时享受这乡土美味了,反倒是有些人从健康的角度又不敢去吃了,说是什么含盐量较高,说是血压会增高,血脂会增高,胆固醇会增高……,我觉得有些危言耸听,你就吃上一点,解一下馋,你的血压血脂胆固醇就会腾地一下子升高那么多!反正我是不管这些,刚进腊月,我就会挑选剔去肋条的猪肉,均匀的切成条状,修好边角,放足作料,煮好捞出,待凉了以后,放入容器,层层撒上细盐及作料面儿,隔上几天翻动一下,存放起来,嘴馋的时候,煎上一些,当然,也不能浪费了美味,会倒上一杯老酒……
在我们这地儿,吃腊肉多是油煎。有的人喜欢用电饼铛——有时候还常常听到有人说电饼“当”,反正就是那么一个电器,把腊肉裹上糊,放进去,定上时间,到点,OK,大功告成,取将出来,或者佐餐,或者下酒。一般说来,喜欢用电饼铛的人多是喜欢它的操作简便,麻油炒菜,各人所爱;猪往前拱,鸡朝后刨,无可厚非。我呢,则是喜欢使用平底锅,因为我喜欢享受这煎腊肉的过程。先把腊肉用温水洗去上面的盐粒,再仔细地切成薄厚均匀的片,一片片摆放在碟子里,晶莹剔透,未曾入口,先是让人饱了眼福,再取一枚鸡蛋,打入小小的盆中,加淀粉,面粉,适量的温水,调成稠稀适中的糊儿,待平底锅里的油六七成热时,将肉片均匀裹上糊,放进去,用不了多大一会儿,腊肉里香香的油就会从定型的面糊里吱吱地钻出了来,赶紧用锅铲把它翻动,待两面都成了金*色的时候,大功告成,满厨房弥漫着荡气回肠的香味儿!这才是煎腊肉的精*所在。一盘煎好的两面金*的腊肉片,趁冒着香气端到客人面前,我就不信它征服不了那些嘴刁的食客——朋友、家人、战友和同学,别管他是怎样的矜持,无论他的身份是多么的尊贵!
春节临近了,忘记了腌制腊肉的吃货朋友,快快行动起来,为时不晚,除非你因为“二师兄”的身价高涨,除非你宁愿委屈自己的嘴巴,也不舍得去花费你几两的银子。有一点,请记住,最好选择“硬肋”,五花肉较次,煮肉的时候要放足八角、桂皮、香叶、肉蔻、草果、小香果、料酒,姜片…….最好别放花椒,人们不是常挂在嘴边——猪不椒,羊不茴(大茴,八角)吗,原因是花椒会遮掩猪肉原有的香味儿。还有,煮七八成熟即可,十分熟,烂乎乎的,你就切不成片了,煎腊肉时,你就难以煎出一片片规整的,馋人的腊肉了呀,不说色香味,已经从外形上大打折扣了。
冯德良,单县*岗退休教师,中学高级职称,干过临时工,当过农民,扛过枪,诗歌、散文、寓言偶见于报刊杂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