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 草果 > 草果入药 > 正文 > 正文

农民日报头版头条点赞云南推进农业农村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4/2/29 13:50:56
北京白癜风医院 https://yyk.39.net/hospital/89ac7_map.html

8月29日

《农民日报》头版头条点赞

云南推进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

让绿色成为云岭大地的鲜亮底色

生态成为和美乡村的动人神韵

写下了一个个精彩的乡土故事

  彩云之南,生态为美。野生亚洲象、罗平油菜花、昆明蓝花楹……因“网红”动植物多次出圈的云南,生物多样性居全国之首,有“动物王国”“植物王国”“世界花园”美誉。

  西南屏障,保护为重。云南生态系统虽然丰富,却敏感脆弱。这里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,地处众多国际、国内河流的上游或源头,承担着维护区域、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,生态区位极其重要。

  脱贫地区,发展为要。作为全国脱贫县、重点帮扶县、脱贫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份,云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。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,接续推进乡村振兴,发展是关键。

  两难多难之中,云南“三农”发展之路怎么走?*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,作出重要指示强调,只要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锲而不舍,久久为功,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。以此为指引,云南全省上下笃定前行,让绿色成为云岭大地的鲜亮底色、生态成为和美乡村的动人神韵,写下了一个个精彩的乡土故事。

洱海赵一舟摄

一座湖一条街

  ——“靠山养山,靠水养水”,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,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

  如今的洱海,有“环境监测员”之称的海菜花重现,成为夏秋时节一道亮丽风景,洱海生态廊道上,游客悠然享受天蓝水清的惬意。然而曾几何时,洱海周边的人们曾饱受水质恶化困扰,切身感受过粗放发展之痛。

  “立此存照,过几年再来,希望水更干净清澈。”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洱海边强调,经济要发展,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。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,要久久为功。在此引领下,洱海保护跳出“就湖抓湖”格局,开启了一场“靠山养山,靠水养水”的创新实践。

  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科技小院的设立正是为此。围绕洱海生态保护,聚焦流域绿色转型,多家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在这里汇聚。

  “把小院建在村里,就是要走出实验室,从实践中找到问题关键所在。”记者到访时,小院师生正准备入户调研,小院负责人、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金可默在吃午饭的空档接受了采访。“通过实际调研和‘六纵七横’的监测网络,我们发现了洱海污染的主要规律。比如,下雨后十几分钟是污染的高发时段,通过进行针对性地提前拦截,能有效减少进入洱海的污染源。”

  除了专家力量,本地村民更是保护洱海的主要力量。站在一座不起眼的水池边,湾桥镇宣传委员刘维介绍,“古生村家家都有这样的污水处理池,生活污水在这里沉淀处理后再流入库塘和湿地,最后用于灌溉。”从“救火式治理”转为保护性治理,洱海入湖河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,保护和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。

  大理市大理镇南五里桥村毗邻洱海,随着洱海生态环境质量改善,游客越来越多,南五里桥村也确定了保护生态、承接游客的定位。为此,村“两委”干部带头打扫房前屋后、栽种绿植、美化庭院,带动全村人养成美化绿化村庄环境的习惯,同时对村内垃圾“户保洁、村收集、镇清运”,在村里空地建设口袋公园,绿化村路、河道。

  如今,南五里桥美食一条街已成为苍山洱海间的一条“网红”街,旅游旺季常是“一座难求”。街上多家餐饮商户都由本村村民经营,而他们又带动更多村民创业增收,有的做餐桌椅生意,有的做烤鸡、火烧粑粑等卖给饭店。年,南五里桥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。

  一座湖、一条街的变化,背后是“颜值”和“产值”的辩证转化。近年来,云南深入实施洱海、滇池等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攻坚战,累计建成5个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、8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、3个国家级生态村,发展的底色更绿、成色更足。

宾川柑橘图源:大理广播电视台

果当家花为媒

  ——唤醒沉睡生态资源优势,以“绿”为先发展资源经济,高原特色农业牌越打越精彩

  “捧着金饭碗要饭吃。”站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云福万亩柑橘示范园里,望着满山沃柑,示范园负责人曾志*回忆起10年前——虽然宾川昼夜温差大、气候干热、全年光照达多小时,是晚熟柑橘的优势产区,但因为发展理念所限,当时的农业生产仍是“大路货”多、“绿优特”少,农民收入很低。

  产业要转型升级,就云南省情而言,最现实、最有条件的就是发展资源经济,激活沉睡生态资源,发展高原特色农业。而对宾川来说,高原立体气候优势正是产业升级的宝贵资源。

  绿色理念酿出满城果香。宾川县走差异化发展、错季上市的果业之路,特色水果产业硕果累累,云福万亩柑橘示范园就是成果之一。记者采访当天正是沃柑采购高峰期,示范园路边停着十多辆装满沃柑的货车。曾志*自豪地说:“我们的沃柑现在供不应求,提前预订都不一定能买到,山东、江西、湖北、河南、广东……全国各地都有合作客商。”

  如果说沃柑是高原特色农业的“后起之秀”,那种植面积和产量常年位列全国第一的云南鲜切花,则可说是“老牌王者”。云南鲜花看昆明,昆明鲜花看晋宁。年,昆明市晋宁区花卉园艺种植面积达6.1万亩,鲜切花产量55.66亿枝,产值达34亿元,花卉产品远销国内外。

  这离不开晋宁优越的自然禀赋。晋宁冬无严寒、夏无酷暑,四季干湿分明,很多玫瑰品种一年能开六茬。但近年来,长时间连种导致土壤酸化、盐化严重,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
  怎样让“老牌王者”长盛不衰?答案在一个“绿”字。“不搞绿色种植,我们就很难再种下去了。”晋宁昆阳张良花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良说。对症下药,他率先尝试高标准绿色无土种植,创新“半基质栽培”“全基质栽培”方式,不仅解决了土壤连作障碍,还省水省肥、大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。“常规种植,玫瑰亩均年产量约4万枝;推广无土栽培后,亩均年产量约14万枝,算下来单产提高3倍多。”

 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。同样以花为媒,位于大理州的云南怡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则将赛道转向玫瑰加工。公司基地负责人马迎春告诉记者:“大理山地多、气候好,我们在山上种玫瑰,外观可能没有鲜切花那么好看,但种的是大马士革玫瑰品种,出油率高达万分之四。目前公司已建成多亩标准化有机种植示范基地,每年可生产鲜花多吨,经济效益达到多万元。”

  生态优先,绿色发展。理念一变,资源优势就是发展优势,气候、纬度、环境要素也是生产要素。花香果甜、茶咖醇厚、软糯的西双版纳小玉米、红艳的怒江草果……云南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成农民致富的绿色产业,“绿色云品”品牌农产品不仅极大丰富了人们的餐桌,更实实在在鼓起了农民的腰包。

腾冲和顺刘正凡摄

保原味显特色

  ——“组组行动、户户参与、人人有责”,创新农村末梢治理,厚植传统文化底蕴,为乡村绿色画卷塑形铸*

  “无资金、无项目、无设计、无企业参与”的“四无村”,也能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吗?

  对腾冲市曲石镇清河社区*总支书记封礼锐来说,答案是肯定的,清河社区下表院村的发展就是例证。下表院村位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高黎贡山下,辖区内有多只短尾猕猴。守着好生态和丰富资源,这里却曾是“四无村”,村里没有成熟产业,村民大多以种地打工为业,还常为猕猴偷吃庄稼而烦恼。

  直到年,抓住建设腾冲市农村末梢治理模式示范点的契机,下表院村按照“商量-实行-再商量-再实行”的基层协商工作法,开始让支部唱主角、村民当主体。“有问题就开村民大会协商,村里不少人在景区打过工,多少懂一些,大家七嘴八舌出主意,思路就有了。”封礼锐告诉记者,在村民自发探索协商中,大家确定了“自主设计、就地取材、变废为宝、乡土气息”的村庄发展思路。

  如今走在下表院,步步是景:村民自发捐出的多盆兰花点缀在村庄各处,田间地头挖来的蕨叶、麦冬、紫绿果组成道路绿化;枯木、废弃猪槽、瓦罐、废弃烟秆等制成花盆,火山石边角废料、簸箕、风车等打造出装饰景观;本地农民画家和群众创作的乡村特色画串起村庄旅游线路,还成为热门打卡点;村子附近的猕猴园由村民设计管护,特色旅游项目“喂食猕猴”很受欢迎,又解决了猕猴吃庄稼的问题……

  其实,村里也试过找专业机构做规划,对方提出要修建玻璃栈道。“不仅花钱多,还会破坏村子的原生态和特色,最终没通过村民协商,也就没建。”封礼锐说。

  “组组行动、户户参与、人人有责”,乡村治理新格局带来产业兴旺,创造出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多赢局面。年,下表院村成功创建AAA级景区,仅今年春节就吸引游客4万多人次。

  相比较下表院的“塑形”,腾冲市和顺镇则以“铸*”赋能绿色发展。和顺镇有多年的历史,是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,有着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——和顺图书馆,馆内藏书多达11万册,涵盖历史、地理、科学、文学等类目。据和顺镇副镇长庞孟菲介绍,全镇将近30%常住人口在此办理了借书证,年进馆人数超过14万人次。

  在和顺镇大庄社区,有一座和顺图书馆的分馆。管理员寸丽美翻开分馆阅览室的借阅登记簿,展示村民工整清秀的字迹:“和顺人爱读书,很多农民从小就练字。图书馆的阅览室一直免费向村民开放,经常有大学生寒暑假来自习,也有村民农闲时来看书、练字。”

  乡土文化底蕴成为绿色发展的深厚底气。近年来,和顺镇组建艾思奇百姓宣讲团、乡贤课堂等宣讲队伍,编印《和顺镇志》《和顺乡风文明读本》《大众哲学简明读本》,定期出版《和顺乡》乡刊,学哲学、说哲学、用哲学在古镇蔚然成风,绿色发展的辩证法更多地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
司莫拉佤族村赵普凡摄

咖啡师女主播

  ——绿色发展给农民带来的不只是收益增加,还有生活理念的转变和更多可能

  对于农民来说,绿色发展意味着什么?腾冲市清水镇司莫拉佤族村村民罗爱艳,向记者讲述了一杯咖啡的故事。

  年1月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司莫拉佤族村,叮嘱大家要“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”。今年,村里开起了“幸福咖啡屋”,年过40岁的罗爱艳成为咖啡屋的一名店员。

  “过去我都不知道咖啡是什么滋味,现在美式、拿铁这些基本种类我都会做,自己有时也喝一杯。”罗爱艳说,咖啡屋老板娘、从深圳到司莫拉创业的“新村民”叶玉香教会她制作咖啡,又教她经营民宿:“过去我家的民宿没特色,吸引力不行,现在后院铺上了石子路,搭上遮阳棚,还给游客提供咖啡和简餐,生意好多了。”咖啡屋的工资加上经营民宿收入,罗爱艳家日子越来越红火。

  与罗爱艳不同,李雪芬的故事与一部手机有关。李雪芬是腾冲市荷花镇甘蔗寨社区村民,也是甘蔗寨立茵堂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货主播。

  从第一次直播“太紧张”“忘了要说什么”,到现在能游刃有余回答直播间的“连珠炮”提问,李雪芬在合作社组织的培训和一场场直播中成长为一名“老主播”。包括她在内,立茵堂合作社共有12名乡村女主播,都是附近村镇的留守妇女。“我们几个有时还会比比,看谁直播数据更好。”李雪芬告诉记者,和过去打零工相比,现在她不仅工资翻倍,还学会了一门手艺,如果将来有机会,也想试试自己创业。

  青山绿水间,越来越多农民像罗爱艳和李雪芬一样,能种庄稼也会煮咖啡,能拿锄头也会用手机。绿色发展不只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,也改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农民的固有印象,乃至农民对自己的想象。

  大地增绿,产业增效,农民增收,乡村出彩。一组数据是最直观的呈现:年,云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.18亿元,同比增长4.9%;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农民增收支撑强劲,全省农民经营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达48.7%,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。绿色发展还在路上,更多云岭乡村因“绿”而美、缘“绿”而变的故事还在书写,令人期待。

来源:农民日报李竟涵郜晋亮刘诗麟,云南发布

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caoguoa.com/csjg/14930.html

Copyright © 2012-2020 草果版权所有



冀ICP备2021026504号-7
现在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