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过小和尚的陆羽才能写《茶经》
陆羽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古代人物,是中国第一部茶学经典《茶经》的作者,这本书让茶叶走向了民间,走向了世界。他是个弃儿,被智积禅师收养,起先禅师将其寄养在一个书香门第,后来该家庭搬迁后,陆羽进入寺庙当和尚。十二岁时,陆羽离开寺院,当过滑稽剧演员,与名士交往,后写出《茶经》、《谑谈》、《陆文学自传》等文章,其中《茶经》这本书是划时代的,值得我们认真研究。
一、《茶经》内容
二、一些说明与思考
1.为什么在茶里放盐?
1)去除茶饼中的青涩味
唐朝时是直接将茶叶捣碎后制成茶饼的,因此,茶饼含有加重的青涩的味道,入口不识,需要想办法予以清除。煮茶的时候加入盐,能够对这这种青涩的味道进行一些调和,喝进去口感就好了很多。
2)喝茶风俗的改良
其实,这还是陆羽推动的一种改革。从神农氏起就开始喝茶了,以前人民把茶当成稀饭煮,还要加如葱、姜、枣、橘皮、茱萸、薄荷等许多调料。其实,这种习惯今天在西藏、内蒙古等地还保持着,比如,今天的一些地方的藏人煮茶时还加入草果、姜片、花椒等一起熬煮,说是有营养,就治病;把奶加在茶上,更是一种营养补品;绝大部分藏区,喝茶时会加盐,地道的蒙古族人也有这样的习惯。陆羽说在茶里面家这么多东西,就像是把茶倒在沟渠里,完全无法接受。他认为要把这些调料通通去掉,如果觉得味道不会,加点盐就可以了。要把茶当饮料喝,不能当成粥来吃。所以,即使我们今天看起来非常诧异,但只向茶里面加盐,其实已经是一种非常大的改革了。
2.十之图到底是什么内容?
1)陆羽需要凑论文字数?
很多人说十之图就是讲把前面九章的内容写出来,挂在座位旁边的绢布上,这样的说法听起来是令人疑惑的。只说把写的东西挂起来,就要单独另起一章,资料逻辑上说不通,这好像是学生写毕业论文在凑字数。陆羽应该完全没有这个需要。
2)应是“一图读懂”《茶经》
“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,分布写之,陈诸座隅,则茶之源、之具、之造、之器、之煮、之饮、之事、之出、之略,目击而存,于是《茶经》之始终备焉。”“始”为字,“终”为流程图,含工具、原料、要点等,用四到六个绢幅,清清楚楚地画出来,挂在墙上,按图照做即可。
3)为什么《茶经》中没有图
当年是雕版印刷,根本没有可能把清晰的流程图印刷出来,但唐代的绘画艺术还是颇有成就的,让画手把这些流程图手工画出来挂起来即可。
3.陆羽为什么能创造出《茶经》
1)那时候寺院流行喝茶
僧人禅修时难免口渴,茶有明显的解渴功效。另外,茶有极强的提神功能,有利于僧人一动不动静修时保持清醒。再加上当时公认的茶的药用功能,喝茶自然在各寺院首先流行起来。
2)小和尚陆羽的重要工作就是给师兄、师叔造茶
因为日常工作,陆羽对茶非常熟悉,非常热爱,从此,在他的心中种下了对茶的深情。
3)陆羽的聪慧
陆羽脑袋瓜好使,智积法师拾到陆羽后,先把他送到一家李姓大学问家家中寄养,为陆羽打下了良好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与智慧根基。陆羽相貌平平,甚至偏丑,说话还口吃,外在条件不佳,这可能也是他被弃养的原因之一。但他智商高,生存能力强,离开寺院后,居然靠演丑角混了几年,还写过笑话书《谑谈》三卷,不能开外表取胜,他就只能靠内涵赢得成功了。
4.清朝,那个写《续茶经》的也姓陆
清朝的时候,有一个叫陆廷灿的,他在崇安(今武夷山市)做知县,写了一本书,叫《续茶经》,完全按照《茶经》的写法分十个章节,章节名称也完全一样,该书几乎是收集了清代以前所有茶书的资料,篇幅达到10万字,内容十分完善。但大家更多人记住的还是茶业的开创者陆羽。